狗狗攻击性行为有哪些?
“攻击性”这个词在行为分析领域里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指的是对任何物体(人、动物、玩具等)的非防御性进攻性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是获得生存所需的食物、水、住所等资源或领土。 攻击性的表现形式有咬、扑、撕、挤、用爪挠、冲撞、推搡和挑衅性吠叫等等。
所有动物都会表现出一些攻击性的行为,但这些行为不是对所有人都具有攻击性或者说对所有情况都适用的——只有当个体处于一定的情境中并且感受到了某种特定刺激的时候,它们才会表现出来。 要理解狗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就需要先探讨影响狗攻击性表现的刺激因素及行为发生的生理机制。
1.刺激因素
不同种类的犬对刺激的反应是有差异的 ——例如,大型犬比小型犬更加具备“攻击性”;幼年犬比成年犬更加敏感;而有些品种天生就比较“怯懦”(例如北京犬、西施犬等)就不太会出现“攻击性”的行为。环境因素也对动物的攻击性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在笼子里养的狗会比在外边的狗更“胆小”一点。
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性格暴躁容易生气,有些人哪怕被人踩了一脚也会大发脾气,有些人则是忍气吞声。这都与遗传基因以及后天的环境因素有关。
2.生理机制
当狗感到被威胁时,下丘脑会释放激素到血液中,进而激活垂体前叶从而分泌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到血液里。这种激素能够使机体做好应对危险情况的准备,包括增加心率和血压以获得更多的能量来对抗敌人,唾液腺开始分泌,消化道停止蠕动,全身肌肉进入戒备状态。 随着情绪的紧张和激素水平的升高,大脑会产生一些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这些神经递质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干中的网状结构,这个区域与睡眠-清醒周期、情绪表达都有密切关系。
当这些神经传导物质到达脑干时,狗的攻击性反应就开始启动了。比如,它们会露出牙龈,舌头卷起,嘴唇皱缩,鼻腔吸气,嘴里喷出气味,进行挑衅;或者它们会试图逃跑但是又不敢完全逃离,于是在原地不停地旋转、拼命摇尾巴,并用头顶、鼻尖、牙齿或是爪子轻拍对方的身体,同时耳朵向后紧贴脑袋,眼睛则盯着敌人的动作,随时准备发起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