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狗又名什么?
“土狗”并不是一个明确的物种,而是人们对一些未定型和未分类的犬种的笼统称呼。 这些动物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比如体格较小、容易亲近人等。它们被毛的颜色也很丰富,不过其中大部分颜色是浅色的,有白色、黄色、灰褐色等等,当然也有黑色和棕色。体型方面也比较多样,有些很瘦小,而有的则比较结实。
关于“土狗”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357年的晋代,不过当时它是被称为“土吠”,意思是乡土所叫的狗(《晋书·宣帝纪论》)。 唐代的时候,人们给这种狗取了一个新的名字——“狸猫”,可能是因为它长得像狐狸的缘故。
到了明代,由于民间文学《水浒传》中的“护花使者”金毛犬段景柱,又因为书中描写的他浑身皮毛金黄,所以开始被称作“黄狗”。 在清朝时期,随着《儒林外史》中“周进家养的走狗”以及《红楼梦》中“二姐姐的大黑狗”的出现,“土狗”这个词才正式流行起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研究显示哪些品种属于「土狗」,但是经过专家们的分析,中华田园犬应该算是「土狗」中最典型的代表。 在古代中国南方地区,还曾有把中华田园犬称为“草狗”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