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发炎怎么调理?
耳朵炎症状及原因: 耳道深部感染的症状是耳鸣、听力损失、耳朵痛。当人们挖耳及使用不适当的器具清洗耳道或耳膜感染时会引起耳道深部的炎症,此时,病人会感到耳朵疼痛并出现耳鸣和听力下降。有时,这些感染会蔓延到耳后颈部。引起局部淋巴结的炎症反应,导致脖子僵硬、头痛并伴有发热等全身性症状。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以耳痛、耳鸣、听力减退、粘液或脓液自 hearing 流出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慢性中耳炎多由急性中耳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其临床表现多为反复发作的耳鸣、耳聋、耳闷胀感及头晕。如细菌、病毒侵入鼓室,可导致穿孔。
检查可见外耳道分泌物、鼓膜标志不清、反射减弱甚至消失,患耳听力减退以及一些全身不适症状。 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属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多数患者起病较急,可有全身体征,如高热、寒战、乏力、厌食、头痛、呕吐等。
诊断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常规检查作出。
应尽可能详细地采集病史,特别是应注意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病史线索;
对可疑病例应及时进行全身和耳部检查,必要时做脑脊液、血清及局部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找到病因,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体征来判定,并且结合耳科影像学检查最终确诊。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耳漏(流脓),甚至有破坏听力的危险。对于任何一只耳朵出现的耳鸣、听力下降,必须尽早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是一种常见的 Childhood疾病,为小儿耳鼻咽喉科的常见、多发病。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中耳炎系由急性咽鼓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下降感染,或鼻窦炎、腺样体炎等挤入感染,或外耳道炎、鼓膜炎经鼓膜穿孔逆行感染所致。小儿咽鼓管短而宽,近水平,管腔较大,咽口较低,故更易罹患。常见的诱发因素是感冒、鼻窦炎、游泳时进水、潜水、跳水、寒冷、变应性鼻炎、鼻咽部肿瘤等。常有发热、畏寒、疲倦、纳差等全身症状,耳痛、听力减退、耳鸣等局部症状明显。早期有鼓膜积液,继则转为浆液性中耳炎。继发感染后,症状加重,以耳痛、流脓、听力减退为主。若伴外耳道炎时,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可致剧痛。乳突有轻度压痛。检查见鼓膜弥漫性充血,向外膨出;穿孔后有脓液流出。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聋。必要时作颞骨CT检查。
慢性中耳炎系由急性中耳炎迁延不愈转变所致,也可由急性化脓性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转变而成。系中耳黏膜、骨膜或骨质的慢型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发生。多因急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拖延治疗,或由急性化脓性骨疡型、胆脂瘤型中耳炎转变而来。常有耳痛、流脓、听力减退等症状。按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为单纯型(或称骨疡型)与胆脂瘤型两种。胆脂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中耳内聚集的角化上皮及脱落上皮碎片等,因其在影像学检查中类似颅内肿瘤而得名。
单纯型临床上分为干、湿2型,湿型多见。干型系指颅乳突内有肉芽或瘢痕,但无活动性病变。常有反复发作的耳痛、听力下降、少量间断流脓等主要症状。检查见鼓膜中央型或盆腔型大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瘢痕,可有腺体增生等。湿型多有乳突内病变,可有耳痛、流脓(可为黏液、脓或血性分泌物、偶有恶臭)、听力严重下降等主要症状。检查可见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型穿孔,鼓室内有肉芽或瘢痕及增生腺体,并有大量脓性分泌物。
胆脂瘤型临床上分为后天性与先天性两种,前者多见。患者觉一侧听力较前明显下降,有时听力消失。易有多种合并症,如骨疡、迷路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等。检查可见外耳道有堵塞感和耳内闷胀感,有头痛、眩晕、平衡失调等症状,当并发面神经麻痹和脑膜炎时可见相应症状。检查见外耳道充满鳞屑、肉芽、有臭味。鼓膜完整,外耳道后上骨壁有瘘管或鼓窦区膨出,牵拉耳廓或压耳屏时瘘口有脓液流出。当鼓膜膨出时须与鼓室球瘤鉴别,后者的鼓膜膨出区紫红色,穿破后流出淡黄色清亮液体。
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改善通气。同时,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忌辛辣刺激之品,多食新鲜蔬菜,积极防治感冒,注意保持耳鼻清洁卫生,戒除挖耳等不良习惯,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烟酒过度。此外,针对症状,辨证论治施以中药,并行针灸治疗,可得良效。
此外,耳钉发炎也是导致耳朵发炎的常见症状。由于刚打耳眼时,耳垂有微小创口,愈合过程也比较长,所以在此期间一定要注意保持耳垂局部的清洁卫生。在清洗的时候可以借助干净的纱布蘸上医用酒精或者碘伏,从内到外进行擦拭消毒,而在饮食方面尽量避免进食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减少辛辣食物等的摄入。如果双侧耳朵严重流脓,疼痛症状加重,体温也同时升高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