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疫苗后感冒怎么办?
我打第一针灭活疫苗的时候,前后间隔21天,打第二针重组疫苗的时候,前后间隔30天。 打第一针的当天,天气突然降温,我穿着短袖短裤在户外吹了一下午的风,晚上回家后发烧39.5°C,吃了一片退烧药睡觉;第二天体温继续升高到40°C,浑身疼痛,又吃了一片退烧药,第三天基本恢复正常,第四天开始上班。 打第二针的第十天,又被大风吹了个通宵,夜里忽然发烧,这次烧得更厉害,身体更加酸痛,我意识到可能是疫苗的不良反应,于是吃了两片阿司匹林,温度逐渐下降,到了凌晨恢复到正常,第二天一整天都很精神。 第三针新冠疫苗在第二针后的第28天注射,期间已经接种过加强针(智飞龙科马),本次注射的是北京生物。
注射疫苗后,除了接种部位轻微肿痛,没有任何其他不适症状。 但是在之后一周时间内,我先后出现了四次低热症状,时间分别是接种后第七天、十天、十四天和二十五天,每次都是夜间发热,最高温度没有超过37.5℃,身痛、乏力、咳嗽、头痛等全身症状时有时无,反反复复,持续不到两天自行缓解。 四次低温热反应出现的时间,与疫苗接种后产生抗体的时间几乎一致。 我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了解到这是新冠疫苗接种后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称为“预防接种副反应”。
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中指出: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①接种部位局部红肿、疼痛; 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 ③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④肌痛、关节痛、四肢发麻、寒战; ⑤乏力、疲劳、睡眠障碍、嗜睡、失眠; ⑥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腹胀、腹痛; ⑦泌尿系统异常,比如尿急、尿频、尿痛。
以上症状当中,一半以上是轻度或者中度,很少出现重度情况。 鉴于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疫苗作为控制传染病最重要的武器,建议大家还是要完成疫苗接种程序,尽早获得免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