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为何领小猫出家?
佛典中有很多关于“母猫衔子”的典故,但大多大同小异 如《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昔波斯匿王起慈心,欲供养僧伽蓝故,于四天下内择清净处,将诸宝物广兴供奉。既成就已,于其四方各请沙门一千,共相娱乐,供养一个月。时北方士夫去此不远,见此因缘心中欢喜,以白王言:“我等应可于此建寺造塔,广行供养。”王即听许,即于其处建立精舍,名旃檀园;复立佛像,供养赞叹。时有母猫身色洁白,其目赤如频婆果,尾似牛尾,有一小猫,在其腹下。尔时母猫于大众中,举家而行,到已,卧彼佛前,全身袒露,仰天而卧,其小猫在母肚上,右胁而卧。于是群鼠集合一处,共相商议:“今此母猫形甚丑恶,体毛白色犹如熊罴,两眼火红像烧铜柱,尾似牛角,爪如利刃。且此之形,活身不易,况当命终,堕地狱中,受极大苦!我等当共谋议,救脱此难。” “尔时世尊知诸鼠意,欲令灭除罪业,得免恶报,即伸右手作摩醯首罗天庄严相,语诸老鼠:‘汝莫怖畏,吾为汝等灭一切苦,令得解脱。’” 这是关于“母猫携幼出离”的经典故事之一。
类似的典故在《十善业道经》里也有记载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舍卫城祇陀林给孤独园。时母猫身乳哺子女。如是展转乃至第三子。于其母后而便尿湿。母猫见已生嗔怒想。即咬其子血溅其身。时诸弟子见是事已,往诣佛所合掌顶礼。具以少事白佛。佛说于往昔时有五亿仙人学道而不得果。于今虽证圣果,而复退失。有四亿亿诸畜生类。受大苦恼。生于地狱。时诸弟子闻佛所说。深怀恐怖。悲忧泪下。
这些典籍中的动物们之所以能够脱离苦难,是因为它们见证了佛陀的功德,并且对佛法心生信解。 作为比人类历史还悠久的宗教,佛教非常注重“形象”,无论是寺院庙宇还是佛像塔碑,都力求“庄严微妙”,这既是给人看的,也是给鬼神看的,更是给佛菩萨看的(因为佛看众生都是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佛经中经常提到“狐死正丘首”“鸽鸟送舍利”这样的故事,但很少看到动物直接“学佛”“修行”的例子。 这种种例子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佛教并不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宗教,而是“佛本主义”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