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荧光检测准吗?
最近,“宠物荧光检测”这一项新业务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越来越多。有做广告的,也有科普性文章,还有质疑的声音。 作为一名在荧光分析领域深耕细作的科研人员,对于这项新业务有着自己的看法。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事实,目前所有的“宠物荧光检测”内容都是从实验室研究得到的结论或数据,尚未见到相关的临床验证文献。其次,这些报道中的实验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足以反映实际情况。最后,任何一项技术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不能神化。
第一,从已有的信息来看,这些检测技术都是基于某种特异性蛋白的存在来推断肿瘤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只要有这种蛋白质,就可以检测到。如果抗体阳性,则进一步做相应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以获得确诊。这些技术只能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若检测呈阳性,必须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诊。 第二,动物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不同个体相同基因型同一器官组织的性状表现可以有很大差别(简称遗传多态性)。例如,人类白种人与黄种人基因组差异可达1.7%,而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基因型的差异可达5%。用单个细胞或体积很小的组织进行的研究,很难代表整个动物个体的情况,其结果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第三,很多研究都是以细胞或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动物,体内情况与细胞或组织有很大区别。比如,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产物能否有效刺激酶活性来检测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呢?虽然有时可以用体外细胞模型来模拟体内情况,但毕竟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
第四,很多研究表明,某些成分可能具有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的作用。但是,是否每一个肿瘤都离不开这些TSG,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验证。 用目前的科研成果来评判,个人认为这些检测技术尚不具备临床应用的价值;并且,也不建议用这些检测方法来给宠物诊断疾病!